那时的“世界格局”,放眼当下,竟有几分相似——
秦国最强悍,
楚国疆域最大,
齐国财富最为丰厚。
具体来说,秦国战斗力极强,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东西两关把守严密,南北无劲敌,地势优越。
楚国则以其庞大的国土纵深著称,即便多次遭受惨烈打击,依然顽强不屈,难以被彻底击垮。
战国后期,楚国成为秦国的猎物,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,被迫三度迁都:
公元前278年,郢都被秦将白起屠城,楚国流亡至河南淮阳一带的陈地;
公元前253年,进一步南迁至安徽中部的巨阳;
展开剩余90%公元前241年,再度迁徙至淮河南岸的寿春。
可以说,秦国的“北约”逐步东扩,楚国的势力圈则不断收缩,不仅失去了相当于“基辅”的重镇,连“莫斯科”般的重要地也落入敌手。
楚国真的灭亡了吗?
事实上,秦国统一天下,最激烈的战役当属灭楚之战——
这场战争拉锯超过两年,秦国最终调动了近60万军队,由秦王亲自出关指挥,名将王翦策划周密,双方势均力敌,难分高下。最终,楚王自乱阵脚,逼迫主帅项燕由守转攻,贸然出击,才使秦军获得决定性胜利,楚国因此覆灭。
试问,天下诸国中,还有谁能比楚国的“血条”更长更顽强?
那么齐国为何跻身“上三强”?
齐国虽然不如秦国战力强悍,也不及楚国耐打,却因物资极为丰富,战争潜力极大,恢复能力强劲。
比如当年“五国攻齐”,齐国几乎走到灭亡边缘,国土仅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市,即墨更是被燕国围困了近三年。
城中情况如何?
类似于被以色列长期围困的加沙地带,极度困苦,弹尽粮绝。
但守将田单竟在一夜之间,集结一千多头牛,将牛角绑上刀刃,牛尾点燃火焰,打造出火牛阵,顿时大破燕军,继而乘胜追击,收复七十余座失地。
即墨虽被围三年仍保有上千头牛,物资并不短缺,但在齐国并非顶尖城市,甚至是否属于“一线”城市尚有争议——
史书记载齐国有“五都”,其中有说即墨在列,也有说是临淄、高唐、平陆、博、邶殿等地,根本无即墨踪迹。
假设即墨是“准一线”,被围三年仍然富有牲畜储备,那其他真“一线”“超一线”城市财富程度可想而知。
齐都临淄才是真正富甲天下的繁华都市,人声鼎沸,车水马龙,挥汗如雨、接踵摩肩、挥袖成云等成语即源自于此,形象描绘其繁华景象。
齐国历来注重经济建设和开放政策,自两千七百多年前管仲辅佐齐桓公起,就建立了世界最早且成熟的盐铁专卖及国有专营制度,形成了“调控宏观、放活微观、寓税于价”的独特市场经济体系,GDP持续攀升。
齐国还极重视国际贸易,齐桓公曾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,但通常不干涉他国内政,仅凭实力召集诸侯会议,构建“关税同盟”,统一市场交易税率为2%,进出口关税为1%,颇有今日WTO的雏形;
同时还发起“大基建”国际会议,推动周边各国完善道路基础设施,打造“环山东半岛经济带”,推广统一度量衡标准,类似于现代ISO认证体系。
如此经营,谁能不富?
但富裕的齐国,为什么声誉却远不及楚国?
当年民间流传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的豪言壮语,15年后楚人刘邦果真灭秦成帝,名扬天下。
而齐国却因奉行“不抵抗主义”而亡国,楚汉争霸时期更是几乎没有存在感。
这是为何?
原因在于齐国政治远见不足,战略眼光短浅,后人应引以为戒。
比如齐闵王时代,国力鼎盛,与秦国并称“东帝”“西帝”,但四面环敌,地理条件远不如秦国,幸有齐楚联盟作后盾。
却偏偏齐闵王昏庸,北伐灭燕,西攻宋,南割盟友楚国土地,一度将楚势力赶到淮河以南。
四面树敌,最终招致“五国攻齐”灭国之祸,楚国虽为盟友,但既未明面参战,也未派兵助齐。
此后,齐国走向另一个极端,实行孤立主义,心态是“我不打你,你别打我,你被打了我也不管”,只愿在东海边当个富裕地主,安稳度日。
战国末期,正值“长平之战”紧要关头,赵国求助齐国援助粮草,齐国却因五国攻齐之仇未忘,断然拒绝。
见秦国将诸侯一一击破,齐国不仅不紧张,还主动向秦国祝贺,感谢其替自己报了仇。
当时有人劝齐国觉醒:“当他们抓犹太人时,我沉默;
当他们抓工会会员时,我沉默;
当他们抓天主教徒时,我沉默;
当他们抓我时,已经无人为我说话。”
怎么办?
齐国制造业和物资丰富,不必亲自出战,可借助各国旧贵族,分发资源,让他们在故土抵抗秦军,拖住秦军,以持久战耗尽其实力。
可惜齐国格局狭隘,关起门自娱自乐。
天下大定后,只剩齐秦两强,齐国这才慌乱,派兵守西部边境,未料秦军改走燕国南路,侧翼攻击济南府,齐国灭亡。
正如史书记载:“秦兵次历下,而王建为亡虏。”
这份格局气质,怎能与楚国誓死抗秦相比?
难怪齐国风评不好。
这还不是最糟的,若看楚汉之争时齐人表现,更让人恨之入骨且忍俊不禁。
说说齐国如何复国:
陈胜吴广起义时,齐国王族田儋也起兵自立为王。
陈胜部将周市进军齐地,本意攻秦,未识田儋称王,理应联盟。
田儋却主动攻击周市,反而让陈胜集团成了敌人。
后来田儋被秦将章邯杀死,堂弟田荣继承势力;齐旧贵族推田假为王。
本应联手抗秦,田荣却为争权失智,回国与田假争斗,将田假逐出,立自己侄子田市为王,独掌政权。
楚国名将项梁欲联合田荣讨秦,田荣非但拒绝,还提出除掉“伪齐王”田假条件,楚怀王不肯,联军失败,项梁兵败身亡。
田荣袖手旁观,间接导致项梁死去,败尽人品。
项羽崛起,天下反秦大业开启,田荣依然不动声色。
项羽极度痛恨田荣,封赏时故意不给他封王。
齐国被分为三:
田荣侄子田市封为胶东王,建都即墨;
田都为项羽盟军,被封新齐王;
王族田安封济北王。
田荣不服,驱逐两王,独占齐国。
田市因惧怕项羽报复,逃回即墨,田荣竟追杀堂侄,夺权自立为齐王,政治智商可谓极低。
项羽大军讨伐齐国,田荣败逃,被民众杀害,颇显不得人心。
项羽虽英勇,政治愚钝,平定齐国后大肆烧杀掳掠,激发齐人反抗,结果陷入僵局。
田荣弟弟田横乘机继承旧部,立田荣之子田广为王,自己执政。
田横政治手腕不高,轻信郦食其建议,放松防守,被韩信攻占济南府。
“田广罢历下战守备,而韩信得以收齐”,成了历史定论。
齐国两次灭亡皆因失守济南,今济南为山东省会,历史隐喻显而易见。
田横逃亡途中非寻王者支持,反投山贼彭越,左右摇摆,逃亡时还妄图自立为王。
最终,刘邦下令归顺时,田横口头应诺,半途自杀,连累岛上五百残兵皆随之殉葬。
这些齐国忠义之士,竟为田横所害,令人扼腕叹息。
齐国多此类人物,即便综合国力名列前茅,风评难免糟糕。
故事讲完,不是让你对号入座,历史教训难得,我们应借鉴古人智慧,指导当下某大国的未来走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